欢迎访问1066vip威尼斯官网网站!

聚焦党的二十大

【大家谈】云南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来源:发展规划处 作者:吉庆华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0日 11:20:11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应用型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大批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地方本科高校提出新要求。

2023年5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着力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围绕国家急需和云南产业发展,实施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州市高校提质工程’,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施“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产业行动”。

云南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回答这一新时代的命题?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组织形式,是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先行试验区,是推动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载体、新模式,也是应用型高校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立足地方产业发展,结合学校实际,把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作为落实省委“3815”战略、提升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实践,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

为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国家、教育部到省市委、省市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文件,提出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

从国家层面看。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产业学院”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行政部门的政策文件中。2020年7月,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以下简称“指南”),标志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正式进入国家级示范项目推动的新阶段。

从云南省、昆明市层面看。《云南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2018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8〕60号)。2019年10月,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昆明市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昆发改社会〔2020〕611号)。2021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十四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引导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要“加快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提高应用型高校对所在州、市行业产业的服务能力”。

云南地方应用型高校重新审视新时代背景下的基本职能,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牵引,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服务地方行业产业,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先进、产业成熟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觉悟早、起步早,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现、特色鲜明。

从省级层面看。2017年11月,福建省遴选发布了首批5家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2019年7月,广东省遴选发布了首批10家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2020年6月,江苏省遴选发布首批15家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以上探索与实践,均在“指南”发布之前。2020年7月“指南”发布后,东部沿海各地方应用型高校掀起新一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热潮,成果显著: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公布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首批入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50所高校中,江苏10所、广东7所,在上榜名单中遥遥领先。

从高校层面看。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常熟理工学院起步较早,2009年开始探索行业学院建设,2019年开始探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019年5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意见”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定位、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模式、建设内涵、运行机制、保障措施以及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从学校顶层设计上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系统规划、科学引导。目前,建设有光伏科技、智能电梯、纺织服装、医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声学技术、电商产业、应急管理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10个现代产业学院。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评价:“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建设实践起步较早,持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完成了从专业学院、行业学院,到现代产业学院的转型,为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

综上可见,早在2017年11月,福建省遴选发布首批5家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早一个月;广东、江苏遴选发布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时间也均在“指南”发布之前。

目前,云南省相关部门发布的文件及发展规划、行动计划等,主要集中在引导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建成对区域和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提高应用型高校对所在州、市行业产业的服务能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相关文件。全国首批立项建设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云南省入选一所,我们对现代产业学院的理念、认知、行动相对迟缓,整体建设相对滞后。

三、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1.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了教育强国建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作用和奠基意义,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确服务和有力支撑,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实现自身价值,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和职责。

2.全面理解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特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首先要解决理论和认识问题。首先,设立现代产业学院的初衷是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基础功能定位是人才培养,但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而不仅仅是产业与教学的融合,这意味着产教融合将包含这两大领域的多项职能,将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于立足人才培养,拓展到科技研发、技术转化、文化建设等合作领域,是践行和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重大战略部署的体现。其次,现代产业学院具有显著的校企双主体特征,尊重双方主体地位,维护双方利益,实现利益、制度、科技、资源、人才、文化等多方面共赢发展,有助于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及创新链的融会贯通,为一体推动协同育人,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融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三,现代产业学院顶层设计应从理念、制度、结构、模式、方法、队伍、质量、评价等多维度全面持续创新,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进行顶层设计和模型建构,积极探索、创新构建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将现代产业学院建成融合创新的载体,而不能新瓶装旧酒。

3.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现代产业学院,顾名思义,就是因产业而生,主动、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链,提升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既是出发点、落脚点,也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坚持学校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定位,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围绕云南“三个定位”、“十四五”发展规划、省委3815战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跳出学校的思维和行为惯性,就是教育部怀进鹏部长讲的“跳出教育看教育”,认真研究地方的发展规划,研究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要知道地方在想什么、干什么,在充分了解国家战略和省市产业布局和规划的前提下,突破原有的学科专业和学院、院所设置,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调整结构,创新发展路径,设置真正符合地方需求、对接产业的现代产业学院,更加精准地服务并进而支撑省市产业的创新发展。有一种现象,认为云南地方高校在产业学院建设方面落后于东部地区高校,是云南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的必然。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我们不应放任于这种消极状态,应该认识到,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支撑,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

4.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建设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与产业发展直接对接的工程、管理、经济等学科专业,是产业学院建设的“第一方阵”;同时,要统筹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基础文科的发展。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遵循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守正创新、固本开新,在智库建设、决策咨询、文化建设等方面,储备足够的力量,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履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职能新的文化使命,是服务地方、引领地方文明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营造更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综合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的需要,是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相辅相成、融通发展的重要支点、重要因素,不仅不能忽视,还必须做强。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云南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云南现代化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